《1.3古文明的演化和灭绝》导读稿

《1.3古文明的演化和灭绝》导读稿

Posted by A Chang on August 23, 2021

《1.3古文明的演化和灭绝》导读稿

导读前面的

  1. 我和这次导读的缘起:
    我一直对咱们读书会很感兴趣。在看到双体实验室内部读者群中发的《金观涛:为历史而写作 & 走向未来读书会(第二期)招募公告》时,我心中既兴奋又犹豫。兴奋是因为心中一直隐隐期盼着这样的机会。有犹豫是因为我意识到参加读书群,也意味着我要调整计划和精力分配,每周投入些固定精力,才能参与好读书会。我一直对这块有踌躇。有特别注意公告中说截止日期“7月18号之前为宜”。最后拖到了7月17号星期六下午做了决策,我要参加。发了申请邮件。不过那会也快到第一场读书会《序:为历史而写作》开始的时间了,桑田他们的注意力估计都放到即将开始的第一次读书会上了,当天没有查看回复我邮件,第二天星期天回复了我,我终于有幸得缘和大家相聚于我们的读书会。
    进入群后,看到《走向未来读书会章程(草案)》中提到原则上每位成员都应至少担任一次导读人,再看《〈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导读申领表》,周六时大部分章节的导读人都已经被申领完了,只剩下一个独立节和两个拆分节还未被人申请。我做事习惯中有眼疾手快的风格,初来不了解情况也比较盲目自信,觉得独立节好讲,所剩导读机会已不多,立刻申领下仅剩的独立节《1.3古文明的演化和灭绝》导读人。

  2. 导读思路:
    参加了两次读书会后我觉得之前的申领有些仓促,最好是多参加几次后,且把整本书粗读一遍了解全书前后思路,准备充分后,再申请自己知识储备相对多的某一节导读。
    群里专业研究人文这块的书友比较多,在相关知识积累上自己是有量差的,所以我思考自己导读的思路最好是抛砖引玉,能带动引发大家更深入的思考和表达欲,触发出其他在相关知识积累上有优势人思考问题和表达,以此来丰富这次导读内容,尽量让大家在参加这次读书会中不论自己的专业和学术深浅都能有收获。

  3. 对导读做两个临时调整:
    我对导读人的理解是:带领指导阅读此小节。我们读书会章程也有约定:“汇报文本内容、引申材料、个人观点”。具体是带着大家学习,将所对章节细细过一遍,将大家容易忽略的概念信息,检索查找。对于问题,结合情况和自己的理解作答,不做完美权威解答,核心在带领大家做深入的阅读思考。所以我就自身情况和这个目的,在我本次导读时,做这些临时调整:

    • 大家可以随时在聊天文本中申请打断我哈。抛砖引玉,如果讲到某处引发了你觉得好的思路,大家觉得值得停下来延伸一下,那我们就停下讨论延伸一下。或许这块我们会有很有启发的讨论收获。大家不用怕导读的主线引偏,我会时刻注意发散价值是否值得,和回归守护导读主线。
    • 导读中某些学术问题,我觉得自身知识储备可以回答好,我会做出自己理解的解答。如果我觉得不能很好的回答,就不强作回答误导大家了,请会议中对该问题有很好理解的同学给疑惑的同学予以解答。让我们大家都有实质的收获,以此为重。

1.为什么金老师要安排这样一节:古文明的演化和灭绝

第一节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地图有了认识,第二节掌握了研究文明演化历史的方法论。按照做事情的思路有了方向和方法论后面就可以开始从古至今梳理一番了。古文明是我们梳理的源头。

从古文明可以探究到历史源头,而且古文明处于发展初期,结构相对于后面的文明相对简单。从它的演化和灭绝能发现些文明发展的最初规律,进而还能找出它为什么不能存在至今的原因:它们没有演化到产生不死普遍观念——超越突破的产生,也就是本章的第四小结。分析(相对简单的)古文明,总结出的一些规律,会为后面章节分析复杂文明提供切入点和思路指引,为后面的章节做铺垫

2.在古文明中,社会行动的细节不可复原,为什么会有“多数古文明必定会灭绝”的整体图像呢?

对于一个由互相维系的子系统构成的组织,很多宏观性质可以从互相维系的子系统构成的网络推知,无须深入观念系统、知晓社会行动的原因。

自己的理解: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总会总结出某种事情属于某一类,某种类型的模式是什么。多次总结、反思、打磨就可以提炼出一个固定模式。对于古文明,沿用前两节的思路,因为我们的观念核心和古文明的观念核心差异比较大,很难深入其观念系统,因此我们退而求其次,可以从以往经验提炼出的社会结构:政治、经济和文化子系统来分析,三个子系统也有相互影响的固定模式,借助这些我们可以推导出很多古文明的宏观性质。进而最终推导出“大多数古文明必定会灭绝”

3.将社会结构拆分成政治、经济、文化子系统,三个子系统如何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为什么说部分离不开整体?

每一类观念系统和相应的社会行动都有其主流的组织方式,我们称其为子系统结构。每一个子系统的存在都以其他类型社会行为的存在作为前提。称之为子系统存在所必需的外部条件,即其他类型的观念和相应社会行动(子系统)及其结果。每一个子系统产生某一类社会行动,其结果都可以为其他子系统提供某些条件。

自己的理解:子系统之间的互相提供,有点类同用砖头垒花墙。一块砖压一块砖的一边,下方的砖头给上方砖头以支持和位置空间。上方砖块给下方砖块一边以压力,防止下方砖块一边翘起倒掉。相互之间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抽掉其中任意一块砖头,可能整个花墙都倒掉了。

各个子系统都相互依赖以成整体。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整体与子系统之间都是共存亡的关系,一方的变化必将深深影响其他,所以部分当然不能离开整体。

4.为什么说研究由三个子系统组成的自我维系的系统,有时比研究普遍观念和社会行动互相维系的网络更容易。

在研究普遍观念和社会行动互相维系的网络过程中,如果不了解普遍观念,就不能分析整个互相维系的网络;而在分析三个子系统自我维系的系统时,由于功能耦合分析在很多时候和当时的普遍观念没有直接关系(如修建道路有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故而可通过对外部事实的研究得到结论,有时甚至可以直接用系统论得出宏观分析。

也就是说:很多有关社会自我维系网络的宏观特征的推论,并不需要知晓社会行动的普遍观念。

5.为什么说自我维系的系统只有两种宏观状态:一是稳态,二是演化。

自己的理解:稳态是此刻系统相对平衡,一个子系统提供的功能正好满足另一个子系统存在的条件,像花墙里的砖头一样,你支撑我,我压着你辅助你保持平衡。

当某一个子系统变化,其功能改变立即会影响到其他子系统,其他子系统的改变会进一步推动原有子系统的变化。社会稳态遭到破坏、宏观状态变为处于演化中。演化有两种结果:一是系统有生命力,演化中生成了新的潜结构,渐进演化到新的稳态、新的社会结构;二是一直达不到稳态,直至灭亡。再拿花墙做比喻,花墙中一块砖头出问题,不能在它原有的位置起好作用了,那整个花墙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花墙就会处在变动之中,直到形成新的平衡。如果一直变动形成不了平衡,那整个花墙就会全部倒塌,花墙这个概念就不存在了,只剩一堆废墟了。

6.什么是无组织力量?为什么稳态必遭无组织力量增长而破坏?

社会结构的生长和基本社会结构日趋老化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原因在于“功能耦合的复杂性”,子系统未参加耦合之多余功能对社会结构长远的破坏作用。用子系统耦合成复杂的整体结构时,子系统大多数未参加耦合的功能,只要它们在短时间内对其他子系统结构没有危害,整体就能通过子系统功能耦合组织起来。

以池塘的沼泽化为例。沼泽化的原因是池塘内有机质的沉淀。这些有机质是整个生态系统在保持功能耦合的调节中释放出来的。这些东西每天看起来是微不足道,不影响整个系统的功能耦合。通过上百年时间的沉淀,就会出现沼泽化,把池塘填平。

上升到系统组织理论面看。组成一个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功能都不可能是单一的,每个子系统都有很多功能,即使对于子系统的某一种功能,也常常由很多不同的方面组成,这些都是不可分离的。因此这些未参与耦合的部分必然存在,它们发挥出的功能日积月累,必然会导致各个子系统结构发生畸变。最后整体受影响。

我的理解:这种未耦合的部分发挥出的作用就是功能异化,这种异化破坏了旧结构,在无新建设时,就称为无组织力量。

7.为什么说功能异化可以是破坏性的,也可以在破坏的同时具有建设性?

如果,功能的异化同时有利于潜结构的形成,就可以理解为具有建设性。这种异化就是促使新结构取代旧结构的驱动力量。这样它就一方面导致了原系统的解体,另一方面导致新系统的产生。这就实现了演化。

我自己理解:功能异化中是否有建设性,我觉得根本在于社会结构内核本身的生命力,生命力强的正好能借社会结构异化而破茧化蝶,生命力弱的,在原结构脆弱后,就只能像老房子一样坍塌了。

8.如何看待功能集大大多余组织存在的条件集,与生物学中“适者生存”对应的“功能等于需求”之间的异同

我的理解:生物学中的进化和社会结构的演化原理是不同的。

组织结构具有维持生存以外的多余功能,它们的长期作用会造成功能异化和结构畸变,这是社会结构演化的内在动力。这很好的证明了社会结构中功能多余度的存在。

生物的进化则不同,它的原理是突变和筛选。生物个体一直在相对无规律的突变。环境的渐变提出了新的筛选要求,把满足需求功能的突变个体筛选下来,这种模式对应的必是功能等于需求。

两者虽然都有类似的演化(进化)表征,但因推动的机制原理不同,所以在功能和需求的对应关系上也不同。

9.如何理解:当跨地域组织解体,又没有一种机制来维系普遍观念,普遍观念不复存在时,跨地域的社会行动是组织不起来的。没有普遍观念的传播,文字的需求也就没有了。跨地域组织的灭绝和文字消失是同步的。

核心是跨地域社会行动,需要普遍观念支撑,普遍观念的传播需要文字,前者不存在了,后者点价值就没有了。

当跨地域组织还平衡时,组织的内部机制会维持普遍观念在组织内的有效。维持的机制中就有以文字为载体传播和加强普遍观念。普遍观念也会调动行为帮助维持跨地域组织

在没有完成超越突破,跨地域组织解体后,没有人加强维持原有的普遍观念,它就会自己消亡,也就没有了普遍观念对跨地域组织行为的支持。跨地域组织、普遍观念就都消失了。普遍观念消失后,文字存在的价值也降低了,它也就逐渐消失了,所以说跨地域组织的灭绝和文字消失是同步的。

10.如何理解文明似乎和物种一样,灭绝的比生存下来点要多得多。

我自己理解:生物进化是由突变和筛选产生的,它因多种的突变和不同条件下不同的筛选条件在时间的积累下而多姿多彩。

而文明是在地理环境、以往传统等在多种因素(包括偶然因素)作用下塑造而形成其特点的。在两万年前,拥有相同智力、会使用工具的人类已经到达各大洲。在这样丰富的地理环境下,加上之前积累的不同传统,和其他多种因素。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就有很大空间来产生丰富多彩的文明。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文明,但他们都会演化,能产生潜结构有建设性演化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文明都难逃前面说的两种灭绝模式。

11.怎么理解“密尔帕”经济很可能是古玛雅文明崩溃后点遗物。

古文明会灭绝,但会留下一些遗迹能分析出其灭绝演化的路程,“密尔帕”经济可以追踪出古玛雅文明崩溃后的路程。

密尔帕休耕制度是一种相对粗犷的利用率低的耕作方式。这种基础经济方式是无法支撑社会结构复杂的玛雅社会的。考古也证实,玛雅时代存在相对先进的集约农业生产方式,土地被精耕细作。这样的经济基础也正能支持起具有一定规模的玛雅文明。但在玛雅文明因社会结构内部滋生的各种无组织力量生长而被摧毁后(这些无组织力量中就有因长期过度采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下降、降雨量锐减,严重的气候干旱危机),玛雅文明完全灭绝。在耕作方式这面上,因之前积累的无组织力量对气候的严重影响,玛雅文明中原有的较为先进的集约、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已无法实现。古文明的直系后代只能用相对落后的密尔帕休耕制来生产,在时间的冲刷下最终完全忘记祖先之前先进的耕作文明。

12.梳理第一种灭绝模式:处于开放状态中,在演化中灭绝;

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它和第二种灭绝模式的区别主要源于地理上不会与外界隔离(地理因素对文明、文化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烙印和影响)。该地区开放没屏障隔绝,某一个文明强盛时会征服整个两河流域,从而形成大帝国,一旦它因无组织力量的积累而衰落,其他刚发展起来的中心就会超过它。新的中心兴起又称霸两河流域。这种围绕不同中心演化的相互取代的模式多次上演。

当它强盛之时,力量比周边处于原始状态的部落大得多(这种整体的强大有点像第二种灭绝模式中有地理环境隔绝保护古文明,减少外界影响。整体的强大决定主要是它去影响周围蛮族,而相对蛮族对它的影响力较小)。只有当它整体因土地盐碱化或其他各种不好清除的无组织力量增长而衰落时,就有可能被周边蛮族摧毁,无组织力量阻碍它再滋养出一个强大国家层面的文明,古文明昌盛之地就沦为一片废墟。

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灭亡,但它并非完全消失了。它兴盛时的一些文化碎片在与周围文明的交互中传承出去。像有名的楔形文字,演化成了字母;《汉谟拉比法典》对后面法律的继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这些文明的碎片,没有随着产生它的母文明灭亡而消失,而是嵌入到新的有活力的文明中,又在发挥着作用。这算是古文明灭亡后其价值保留的一种途径吧。

13.梳理第二种灭绝模式: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在没有外来冲击时呈繁荣和衰落之周期震荡,最后在外来冲击下灭绝。

古埃及文明,埃及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相对封闭隔绝的地理环境。

古埃及地图

文明在这里起源后,就不易受到外部冲击。这就使得它成为起源——周期性盛衰——在外来冲击下灭绝的典型例子。对与世隔绝、在周期性盛衰振荡中灭绝的文明系统,因影响其的因素相对少,用系统论的分析反而要相对容易一些。用系统论的原理,我们能知道古文明的基本结构,以及它大概是怎么自我维系的。

1.5万年前气候巨变给尼罗河谷地带的文明形成提供了条件,周围的沙漠促使人们在那里聚集集中谋生,这里也就更早的产生了文明。古埃及最早分为上、下埃及,下埃及进入农耕比上埃及要早。但古埃及象形文字和最早的跨地域组织出现在上埃及。古埃及文明的起源缘于上埃及对下埃及的征服。公元前2200年,尼罗河谷地出现更严重的干旱,尼罗河成为了一条很窄的绿色河谷。古埃及不得不建立大规模水利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兴修大规模水利工程,有促使古埃及中王国时期典型的社会结构成熟。另外尼罗河每年定期洪水泛滥后,重新划定地界的需求也促使国家这层组织生长成熟。(可以归纳下,干旱、河流、洪水等因素对早期文明影响巨大)

古埃及国家由40多个诺姆(州)组成,诺姆相对于整体国家,在主神和灌溉系统等上相对独立。当国家层面被无组织力量瓦解时,个别的诺姆受影响少,在王朝崩溃和社会动乱清除遗留的无组织力量后,某个相对强大的诺姆,会发展壮大,重建国家层面的系统,以新生面孔重新开始。在没有外来打扰时,古埃及文明就一直处在这样的“崩溃——修复”循环中。

但在古希腊罗马文明冲击到古埃及后,之前对固定循环模式被打破。古埃及文明没有完成超越突破,生命力有限,其普遍观念必须由社会行动来维系,没有建立在个体之上。文明解体后,文化的碎片被更有生命力的古希腊罗马文明融合了,以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线条去发展了。也表示者古埃及文明作为独立个体的灭绝。

14.文明的灭绝、演化背后的核心是什么

我觉得核心在于文明内在的生命力。

它并不是像肌肉男一样的强壮有力,而是基于其内核的生命力。我觉得后面章节说的超越突破,是以超越死亡的意义赋予了其文明超强的生命力,致使这样的文化能突破王朝更迭、外来入侵等等,而在历史长河中持续兴盛,持续吸收演化进步。

这些灭绝了的文明,其内核没有这样超越死亡的生命力,在复杂系统多余功能产生的这样、那样的结构异化,外来入侵等恶劣因素下,最终必将结束其存在,肯定无法走向未来。

导读后面的感受

给后面读书会导读人一个建议:最好在导读某节前,已有过对全书一个粗读,了解了全书大概的脉络。我是个很不好的例子。没有通读过全书。这样虽在导读前,对一小节有精读,但对全书脉络认识不深,细节与全局的互动与认识就有欠缺,只能从局部这一小节来导读,没有全局眼光。另外这一节引发的某些问题,可能后面的章节金老师就给了答案,对全书没有认识,就会在这些问题上多费些没必要的精力。

在准备导读稿时,我有反复看《走向未来读书会章程(草案)》。这真是一篇精华文章,是引领我们按照我们预设精神开展读书会的框架纲领。我建议,每次开完读书会都复盘一下,看我们是否是按照自己约定的读书会章程参与了本次读书会,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果不是,是自己做事的问题,还是章程草案需要优化调整以便更能落地,明确下来。这样持续总结优化,就能在长远开展中不忘读书会的初心,掌握更加工具理性的读书会开展方法,得到一份没有脱离实际能切实落地的读书会章程,读书会也会越办越好。

感觉导读人是本节导读质量的关键人物,也是把握和推动读书会章程和精神的首要人。去做一次导读人,成长会很大。它背后的职责会督促你对本小节更加熟悉,思考的更深。在担任导读人准备的这两周,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不止是认识、技能上的,也有自己内心修炼上的,收获肯定比仅仅做本节的打卡多。由导读人推及主持人、记录人都一样,在读书会中能切身更深的参与肯定会有更深的收获。鼓励大家积极的更深度的参与到读书会中来,必将有宝贵的收获,不负这样难得的读书会机会。